生物医药类产业园区系列研究【8】- 西南篇:川渝新政

2022-11-22 19:46:58 产城观察网 微信号 

※全文约5500字,阅读全文大约需要10分钟

上篇《生物医药类产业园区系列研究—华中篇:大武汉时代》中提到中西部核心城市由于生产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具有一定产业基础,正在逐步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的生物医药产业外溢,其中华中区域以武汉、长沙为核心进行产业集聚发展,而西南区域则是以成渝双城为核心迅速崛起。

?  +

+

成渝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格局

(1)发展历史与现况

近年来,成渝双城经济发展迅速,战略定位高,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专项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又给成渝地区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在此之下,生物医药产业也发展迅猛,且受重视程度极高。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重点提到,“发挥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地区生物产业体系优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经济创新极和生物产业创新高地”的指导意见,一城一策的生物医药相关政策频发,在此背景下,近两年成渝两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

表:近年来成渝双城生物医药相关政策文件

数据来源:政府官网,亿翰整理

从政策和规划上来看,成都和重庆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力各有侧重,成都着力打造世界级医药健康产业高地,而重庆则着力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大健康产业体系。

成都:构建“生物医药、高端医疗、高端医疗器械”的“三医+”核心产业为主体的生物产业体系

根据《成都市“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起以“三医+”核心产业为主体,“生物+”融合产业为支撑,“BT+IT”前沿领域为增长点的生物产业体系。

图:“十四五”时期成都生物经济产业体系

重庆: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力争十四五末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重庆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提出,目标到“十四五”末,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此外,重庆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和重庆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获批也为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新际遇。

与此同时,两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也并不割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的背景下,重庆与成都在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双圈互动方面也取得诸多成效。

一方面,成都和重庆两城加强战略合作。2020年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专家联合会和重庆医药行业协会签订《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医药产业融合发展、业界共治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专家智库资源共享、共同打造产业服务平台等达成共识。2021年,重庆市巴南区,成都高新区、武侯区、温江区、双流区、彭州市共同签订了《成渝生物医药产业党建联盟战略合作协议》和《成都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党建联盟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布机会清单。

另一方面,成立联盟机制,促进生物医药行业领域的人才共建共享。2021年,来自川渝两地的8所高校与重庆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等10方共同签订了“成渝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校地联盟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成渝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校地联盟。

(2)成渝区域发展生物医药的基础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成渝区域的生物医药产业在政策引领、要素支撑下快速成长,但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制约了后续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创新成果产业化方面相对滞后,企业增长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成渝地区生物医药产业中产学融合缺乏,企业研发成果转化慢,关键技术长期未实现突破,龙头企业在生物技术等高增长领域布局迟缓,增长动力不足。

其次是产业园区竞争力不均衡。在2019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TOP50榜单中,成渝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仅有成都两园区入围,而仅江苏省就有7家入围。从创新能力上看,成渝地区4家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园区的发明专利申请数、上市药品数、国家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药品数、药物临床试验数等,与全国其他四大区域相比成渝地区创新实力排名中等偏下。

最后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偏少。成渝地区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多,但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龙头企业和创新科技企业缺乏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  +

+

成渝区域主要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情况

(1)成都市:成都高新区和天府新区为发展核心,打造多个高质量园区

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健康、医药商贸等重点领域,医药产业主要集聚在成都高新区与天府新区,重点打造成都生命科技产业园、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天府中药城、华西医美健康城等产业功能区构成的产业空间体系。

其中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呈现蓬勃之势,聚集了赛诺菲、美敦力、阿斯利康等重点医药企业,累计上市及过会企业10家,作为成都产业发展主阵地,高新区不断做优做强生物医药产业能级,加快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高新区已引导设立医疗健康子基金5支,累计基金规模达66亿,今年已通过基金招商推动10余家企业成功落地。

表:2021年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名

典型园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由成都高新区与双流区于2016年3月合作共建,是成都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集聚空间,是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跨区合作、携手共建的实践典范。围绕“5+N”模式,确定生物技术药、创新型化学制剂、高性能医疗器械、生物服务和大健康服务五大细分领域,聚焦新型疫苗、体外诊断、药物研发及生产外包等14个子行业, 致力于建成世界一流生物产业园区。

图: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规划图

数据来源:成都市人民政府官网

根据亿翰产城云数据库统计,目前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内已经集聚182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其中有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从注册资本来看,注册资本2000万以上的大型企业数量较多,占总体的20%,这与成都天府生物城大力引入生物医药龙头企业有关,目前已经引进包括进国药蓉生、苑东生物、汇宇制药、迈克生物(300463)、欧林生物、一桥生物、威斯克、纳米维景等创新药、医疗器械重大产业化项目,构筑起面向全球、服务全球、融入全球的国际化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其次,生物城同样注重中小企业的孵化和培育,整体生物医药企业中,中小企业占比也较高,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下的占比将近42%。

数据来源:亿翰产城云数据库,时间截至2022年11月21日

图:浏阳经开区部分重点生物医药企业

数据来源:亿翰产城云数据库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能在短短六年时间内集聚如此多的重点企业,离不开园区先进的顶层设计和规划理念,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产业生态的用心打造。

一是规划先行,紧跟城市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

首先,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管委会组织紧跟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以构建生物产业生态圈为重要路径,形成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加快融入全球高端产业链和价值链核心,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生物产业体系,实现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建设生物产业功能区为重要抓手,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规划理念,围绕“核心在产业、关键在功能、支撑在园区、机制是保障”,将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产业功能区建设成为职住平衡、人城产协调、体现公园城市理念的世界一流生物产业新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紧跟落实省委省政府“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要求,支撑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在国际视野下布局产业发展,也必须在区域中形成带动力。

二是园区配套不断完善,构建便捷生态圈,保障企业员工的生活需求

在保证园区内基础设施的同时,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还致力于不断提升整体环境,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的理念合理布局生活、生态、生产空间,为园区内企业员工打造了一个宜居宜业的生活圈。园区整体功能不断完善,企业员工的基础生活需求得到保障,整体人员稳定性也不断提升。

三是产业政策加持,大力引入高新企业和高水平人才

为了促进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产业的进一步集聚以及人才的建设,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

产业培育政策:对区内生物医药优势品种、培育品种经评审认定,给予单品种最高累计不超过3000万元的补贴。对通过一致性评价,并在高新区实施产业化的企业,给予每个品种累计最高不超过400万元补贴。

项目招商政策:对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在成都高新区设立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等,按一企一策原则给予支持。

人才政策:设立“金熊猫人才奖”,“金熊猫成就奖”,分别给予相关奖励。

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重点政策表

四是打造产业生态,设立产业基金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目前,生物城已打造总规模超70亿元的“1+2+X”产业基金生态群,并通过“Bio品种贷”等7个创新金融产品,有效解决了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融资难题,充分发挥了基金带动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

同时,为了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生物城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109个科研型功能平台,为企业提供完善的“一站式”创新服务体系,帮助企业加速实现研发到应用的成果转化,并成功推动成都成为了国内第四个具备生物制品保税进口服务能力的口岸。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天府国际生物城累计拥有国家级院士团队4个,高层次人才团队51个,专业人才超过7000人;现累计引进各类功能性平台109个。

(2)重庆市:产业布局持续优化,以点带面,“1+5+N”产业布局体系基本完善

重庆市聚焦重点领域,集中资源和力量,优化规划布局,重点打造以重庆国际生物城为核心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推动区域产城融合发展。持续建设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长寿经开区、涪陵区、大渡口区5个集聚发展产业基地。鼓励其他条件具备的工业园区,根据自身特点建设医药产业特色园区。探索完善集聚发展产业基地间合作和利益分享机制,推动园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差异化发展。

图:重庆区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

数据来源:政府官网,亿翰整理

典型园区:重庆国际生物城

重庆国际生物城位于重庆巴南,总体规划面积约64平方公里,主要构建以生物医药为核心,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同步发展的“1+3+N”的特色产业体系,包括完善的研发、中试、转化等要素平台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累计已引进生物医药项目100余个。

图:重庆国际生物城

数据来源:重庆国际生物城官网

目前,根据亿翰产城云数据库统计,目前重庆国际生物城内已经集聚共有153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其中包括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和5家专精特新企业。

从注册资本分布情况来看,企业分布均衡,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比超4成,表明重庆国际生物城在大力引入生物医药龙头企业上已经成果初显。

数据来源:亿翰产城云数据库,时间截至2022年11月21日

重庆国际生物城从15年左右的木洞服装工业园区,华丽转身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主要是做好了以下几点:

一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结合产业发展机遇,对于园区重新规划定位。重庆国际生物城位于主城东部,长江以南,与两江新区一江之隔,整体区位优势突出,对外交通联系便捷。此外,巴南区政府紧抓产业发展机遇,在《重庆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要将医药产业打造成千亿级支柱产业后,就选择把园区重新进行定位,打造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生物医药)。

二是坚持“引入生物医药龙头企业”的招商策略,同时在招商服务过程中坚持“一企一策”。虽然初期引入生物医药行业的领先企业相对较难,但考虑到后续产业发展空间的问题,仍坚持了质量为先的招商原则。同时,在实际招商过程中,实行了“一企一策”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的需求。例如对于那些有研发需求的企业,直接向其提供已建成的标准厂房、实验室等,缩短其落地生产的时间周期,助力企业率先完成药品的研发和上市。

三是构建“研发+平台+基金”的配套服务体系,支持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包括了建设研发孵化中心、高端药物技术转化平台、产业基金支持新药研发等服务机构。

?  +

+

成渝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总结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将有利于两地构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实现在西部乃至全国范围协同配置资源。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来看,成渝地区在以下几点或许给其它区域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带来一些启示:

一是顺势而为,紧抓市场发展机遇,重新定义和打造产业集群。成渝区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了政策优势,顺应规划去重点挖掘产业发展机会。包括两城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家大战略之下,又分别挖掘了区域内具有产业基础的片区,针对性的打造产业园区,引入各类发展要素,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二是即使是后天优势不足,也坚持“宁缺毋滥”的招商策略。虽然,相比于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园区,成渝两城仍有一定差距,急需后来者追上。但两城也深刻认识到生物医药企业“质量优于数量”,坚持引入生物医药龙头企业,然后以点带面,形成产业集聚。在招商前期,就考虑到后续园区产业发展空间的问题,并没有因为急于追赶而放弃质量要求。

三是充分利用资源,前瞻性地抢占生物医药前沿领域。国家在成渝地区等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及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数据中心向西大规模布局加快推动,为成渝地区“BT+IT”产业带来新机遇。在此基础之下,成都生物经济产业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出,要将BT+IT”前沿领域作为新的增长点,包括了生物服务、生物3D打印、生物医学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领域。

更多相关研究联系作者陶静17857311295(微信同号)

系列阅读

● 生物医药类产业园区系列研究【1】- 上海篇:再说张江

● 生物医药类产业园区系列研究【2】- 苏州杭州篇:苏杭模式

● 生物医药类产业园区系列研究【3】 - 苏州生物医药园区vs杭州医药港小镇入园企业大数据分析,差距到底在哪里?

● 生物医药类产业园区系列研究【4】 - 深圳广州篇:广深模型

● 生物医药类产业园区系列研究【5】 - 数说张江生物医药

● 生物医药类产业园区系列研究【6】 - 京津冀篇:中关村(000931)模型

● 生物医药类产业园区系列研究【7】 -  华中篇:大武汉时代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产城观察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